美食让宜宾更有味
民以食为天,几千年的时光里,宜宾人创造出灿烂丰富的美食文化。宜宾与美食的关系密不可分,在宜宾的4项国家级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”(以下简称“非遗”)、26项省级“非遗”、53项市级“非遗”中,有20项与“舌尖”有关。这其中既有日常出现在大众餐桌上的燃面、猪儿粑、沙河豆腐,也有人们离不开的酒、醋、茶,还有“横江眉毛酥”、“叙府糟蛋”等正逐渐消失在大众视线里的“美食传说”。
这些美食,承载着深厚而丰富的宜宾文化。从宜宾的各色美食中,也可以窥见宜宾独特的风土人情与地域特色。可以说,是美食,让宜宾更有滋味。
活色生香话燃面
宜宾燃面本是码头苦力不上大雅之堂的果腹之物,但经历百余年光阴,通过不断改良和精工细作,燃面不但能在风靡全国的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2》中惊艳亮相,还曾在上海外滩的大厦招待外宾。
宜宾是万里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,从古至今都是长江上游最为繁华的水码头之一。清后期至民国中期,宜宾因水陆交会,贸易四达,遂成为西南著名的商贸重镇,开创了“搬不完的昭通,填不满的叙府”之物流佳话。当时宜宾码头工人众多,在清代光绪年间,宜宾燃面雏形就应运而生。
当时的“燃面”名为“油条面”,是将水面甩干后用红油(辣椒油)与猪油拌匀后,再拌上芽菜、花生米与葱花食用。这碗面,高脂高热量,颇能满足宜宾体力劳动者热能需求。宜宾大江文化容纳百川,也塑造了宜宾人兼容并蓄、开放随和的精神气质。这也让宜宾燃面与成都担担面和重庆小面不同,它调和多种作料,让麻、辣、鲜、香、脆、韧等重叠丰富的口感在味蕾上滑行流连。
人们现在讲到燃面,多提它“遇火即燃”,甚至网友在介绍制作方法时,会半开玩笑地提醒:“为了消防安全,吃时请不要抽烟。”
宜宾市烹饪协会副会长、中国烹饪大师毛四春道出了天机:燃面之“燃”,原是指一碗面中红油多板油多,色泽红亮,面又煮得干甩得干,所以给人通红如火焰般欲燃的感觉。
小小一碗燃面,融会的是宜宾本地物产之精髓,没有宜宾的叶子面、瘦花生、香芝麻、小香葱,就产生不了宜宾燃面要的正宗口感和风味。就像毛四春所言,燃面有个性,也有地域依赖性。